Pinned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平庸建築論:建築設計背後的理想及現實「建築師和規畫者先提出建築全貌的構思,或者建築群整體布局的建議,隨即照圖施工。……我們經常可以在報上看到這樣的照片:滿面春風的市政官員與建築師俯視完美的建築模型,彷彿他們坐在直升機上,或者,把自己當成,神。」Jul 31, 202320Jul 31, 202320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所謂的「黑暗之城」其實相當五彩繽紛:《大圖解九龍城》「香港九龍一側曾經有一塊土地持續拒絕英國行使管轄權。土地狹小,面積僅僅2.6公頃,約是四分之一的金澤兼六園*。」放在台北來看,等同二分之一的兒童新樂園,裡頭卻塞有300棟的大樓,住進至多五萬人口。19世紀末,由於英國與香港無管轄權,中國則陷入內戰無暇介入管理,九龍城成為特殊的「三…Sep 13, 20246Sep 13, 20246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街上的愛爾希:當代城市空間的觀察與解讀「人們喜愛秩序甚於失序;他們掌握慣例而非實體;他們喜愛指導手冊,而不是眼前的混亂。」──詹姆士.克里弗德,《文化的困境》Jul 11, 20246Jul 11, 20246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此時此刻「烏托邦」這三個字對我們還有意義嗎?為什麼覺得「烏托邦」這三個字如此吸引我,或許是因為這個概念可以套用、解釋人類對於世界及一切事物的認知想像。以建築專業領域來看,如果「創造美好世界」是建築師的本命,那麼對於烏托邦的渴望必然流淌於設計師的血液當中,是不可忽視迴避的哲學問題。Mar 26, 202415Mar 26, 202415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嘉興街區空間觀察:細緻的空間圖說帶出「家」的故事與記憶建築史上最著名的地方媽媽珍‧雅各(Jane Jacobs)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書中以「街道芭蕾(Sidewalk…Nov 23, 202310Nov 23, 202310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讀《肌膚之目》:重新思考「空間感知」背後的理論價值與其困境「當今過分強化的建築思維與概念導致了它的物質性、感官性與實體本性的消失。充作當代先鋒的建築,通常忙於建築自身的宣講以及描述這一藝術可能的邊緣領域,而非回應人類存在的問題。這頗有缺失的重心引發了一種建築的自我中心主義,它是一場限於主觀與自治的,卻脫離了我們共同存在現實的建築討論。」…Nov 21, 20235Nov 21, 20235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從巴西首都規劃看台灣城市的重劃區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Brasília),是一座服膺建築現代主義規劃、結合當時最新的國際建築規範及建築設計理念的現代城市。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在《國家的視角》書中以該城為例,說明一個經過簡化、標準化且「從零到有」憑空設計出來的人類城市當中有諸多詭異之處,摘錄書中精彩的一段敘述分享…Nov 14, 2023Nov 14, 2023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建築觀點下的地方觀察最近在幾次講座及和朋友閒聊的時刻多次提及朵琳.瑪西(Doreen Massey)的「全球地方感(A Global Sense of…Oct 23, 20232Oct 23, 20232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眷村觀察學:從日常生活展開眷村觀察「人們用建築的手段來為自己的存在於世創造生活空間。」— — 諾伯舒茲,《居住的概念:走向圖形建築》Oct 11, 20236Oct 11, 20236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寫在工作坊之後:陽明山美軍宿舍群空間觀察最近在幾次講座及和朋友閒聊的時刻多次提及英國地理學家Doreen Massey的「全球地方感(A Global Sense of Place)」。如果從現代建築史的脈絡來呼應,全球地方感這種概念上的反思源於建築現代主義催生的國際式樣(International…Jun 14, 2023Jun 14, 2023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美好家園的追求:「家」的空間營造與日常生活1972年7月15日下午3點32分,名為普魯伊特–伊戈(Pruitt-Igoe)的美國住宅社區傳來轟然巨響,這場戲劇性的住宅爆破拆除行動被建築理論家查爾斯.詹克斯稱之為「現代建築之死」。這個由日裔美籍建築師山崎實規劃的社區,遵循著典型現代主義式的空間設計:一棟棟大樓坐落在開闊的綠…May 29, 2023May 29, 2023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對於台灣建築,你的態度是什麼?《建築的態度》由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出版的新書《建築的態度:戰後建築師群像》是近期看過內容非常紮實的一本建築評論集。這本名為「建築師群像」的著作無疑是以過去幾十年來最具代表性的知名建築師串連起所謂的「正統的」、「大寫的」台灣戰後至當代的建築設計發展史,儘管這種書寫方式對於不同時代背景、文化以及社會…May 29, 2023May 29, 2023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紙上的建築狂想:巨構建築與第三新東京市2008年,《Archilab:建築實驗室》展覽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盛大登場,展出的大量圖稿與模型大多是名副其實的「紙上城市」,也就是以激進、狂想或結合前衛理念所設計完成的「幾乎不可能被蓋出來」的建築作品。展覽專刊指出,該展作品「起自五○、六○年代,跨越七○、八○年代,以迄九○年代到…Mar 6, 2023Mar 6, 2023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當人人手上都有google map,我們為何還需要紙本地圖?日本地理學者若林芳樹的著作《地圖進化論》(繁體書譯名為《地圖會說謊》)當中提到,google數位地圖的發明使得「地圖」的形式和效能產生大幅度的轉變,要把這樣的變化稱之為地圖界的革命也不為過。但科技的進步也帶來了一項意料之外的副作用:數位地圖的發明使得我們不再需要費心認識城市空間,…Jan 9, 2023Jan 9, 2023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漂流家園》:那棟看著我們長大的老公寓早期興建的國宅,戶內空間不過十來坪,因此發展出和香港屋邨相似的長廊,成為半隱密半公開的過渡空間,宅男魚乾女都給逼出來洗衣晾曬,小兒嬉戲,老者乘涼,聲氣互通,鄉村大榕樹下的空地到了城市邊緣,以這種曲折回繞的迷宮形式顯現,對孩童而言,正好拿來捉迷藏。Jan 9, 2023Jan 9, 2023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與「最強世界」相遇:以城市空間觀察作為起點「人們說古希臘有些地方可以直通地下。我們醒著的生存也同樣是一片土地,它的某些隱蔽處也能通往地下 — — 這片土地充滿了許多隱蔽的地方,夢就是從那裡產生的。」 — — 班雅明,《拱廊計畫》Jan 9, 2023Jan 9, 2023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解構?依從?那些「經過」中正紀念堂的人們對於居住在中正紀念堂附近的居民而言,這個空間似乎就如同一個都市公園一般沒什麼特別之處──那是上班族每日穿越的日常路徑、假日蹓狗蹓小孩的好去處,亦是許多人運動、慢跑的場地。在看似隨興爛漫的日常活動之中,儘管巨大的建築量體、宏偉的廣場退居背景,卻依舊在空間及視覺上發揮極大的影響力。本…Jan 9, 2023Jan 9, 2023
Published intopophiliastudio從都市叢林中「逃」往南村:夜晚有光,就能作夢今年十月份盛大的「白晝之夜」活動在台北士林區登場,在短短的12小時當中,湧入大街小巷的46萬人潮形成難得一見的都市奇景。「白晝之夜(Nuit…Jan 9, 2023Jan 9, 2023